主页
管理咨询
返回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某标施工组织设计
内容简介

  1.2.1工程概况  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项目***土建工程为***站~***中心站区间(星~会),***中心站~华池街站区间(会~华),两个采用盾构法施工的区间隧道工程,盾构掘进总里程为6156.92m(具体情况见表1.2.1-1),线路平面见附图一、二。  1.2.5.2地下构筑物及管线  星~会区间隧道长距离在金鸡湖底掘进,沿线地下管线较少,主要有:玲珑街1号桥桥上管线及管径1000mm混凝土污水管,对盾构施工影响较大。  盾构施工时需拆除受影响的玲珑街Ⅰ号桥桩基(业主负责),桥上管线需临时改移,待恢复桥梁后恢复管线,管线改移数量见表1.2.5.2-1;盾构穿越管径1000mm混凝土污水管(污水管底与隧道顶上部净距0.65m,异面相交89016’47”)施工前,先开挖地下通道基坑至管底标高,施工Ф600mm钻孔桩,并在管底挖槽施工框架保护梁。盾构通过污水管期间加强施工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盾构施工参数,尽量减少对地层的扰动。  本区间地下水按埋藏条件主要为孔隙潜水、微承压水和承压水三种类型。  (1)潜水含水层主要由填土层组成,分布于金鸡湖以东地段,填土层由粘性土夹碎石组成,由于其颗粒级配不均匀,固结时间短,往往存在架空现象而形成孔隙,成为地下水的赋存空间,其透水性不均匀,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其下部为③粘性土层:上部③1粘土层,均质致密,为超固结土,其渗透系数KV=2.0×10-7cm、KH=2.5×10-7cm,属不透水土层;下部③2粉质粘土层,其渗透系数KV=9.2×10-6cm、KH=1.2×10-5cm,属微透水土层。  (2)微承压水含水层由晚更新世沉积成因的土层组成,主要为④1粉土、④2粉砂层,为良好的赋水和透水地层。该含水层组埋深3~7m,厚度约7.00~11.50m,隧道结构底板位于④2粉砂层和⑤粉质粘土层,故该含水层为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大的含水层。④1、④2层渗透系数为1.97×10-3cm,为中等透水土层。该含水层的补给来源主要为潜水和地表水,此外有部分地下水管网的渗漏。  (3)承压水含水层由⑦粉土层组成,埋深较大(达30m以上),补给来源应为相邻含水层的越流补给,该层对本工程施工及运营影响不大。  3、地下水的腐蚀性  依据初勘资料区间场地地表水、潜水、微承压水对砼及砼结构中钢筋均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1.2.6.4本标段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工程条件评价  1、会~华区间沿线粉土、粉砂层沉积过程中其沉积环境变化较大,沿线地段沉积有④1粉土、④2粉砂,⑤粉质粘土层沉积之前,由于受水力作用,其原始沉积地貌起伏较大,局部地段切割较深,由于沉积环境发生变化,引起地层层序不完整,部分层序缺失。  2、本工程两个区间隧道施工穿越的地层主要有:④1粉土、④2粉砂、⑤粉质粘土层。④1粉土、④2粉砂层厚度较大,富水性较好,属中等~弱透水土层,⑤粉质粘土层为微透水土层,总体上,④层粉土、粉砂层渗透性稍好,在水头差作用下易产生流砂、涌砂现象,施工时候应注意盾构掘进控制,防止喷涌事故的发生,以保证施工安全。  3、区间隧道大多穿越粉土、粉砂层,容易产生液化现象,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施工时根据区间周围地质情况,确定合理的注浆参数和注浆量。  4、④1粉土、④2粉砂层由晚更新世沉积成因的土层组成,为良好的赋水和透水地层。隧道结构底板位于④2粉砂层和⑤粉质粘土层,微承压水含水层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大,盾构掘进时应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5、苏州地区属基本稳定地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苏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特征周期值0.45s。  

此稿件因内容全面获得2信誉分

专题推荐

  • ·施工场地标化
  • ·产品线标准化
  • ·桁架钢管相贯线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