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民居聚落及其相关的形态、景观、文化都具有有极高的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及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大量聚落正在逐步丧失其独特的文化形态。本文通过对青海省藏族地区传统聚落进行研究,总结并提出其更新模式及特点,以期对以后的规划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聚落;藏族;历史文化保护 Abstract:Traditionalsettlementsanditsphysiology,landscapeandculturehavegreathistoric,humane,economicvalue.Recently,complywiththedevelopmentofthesocietyanddisturbanceofeconomicandtourismexplores,someuniquelocalculturesemerged.Thispaperaimsatfindingitswaytoarenovationpattemfortraditionsettlementsjustbasingonthestudyonrenovationanddevelopmentpatternoftraditionalculture,analyzingthehistoricdistrictpreservationandfoundationtheoriessystematically,planningforthefutureinordertoproduceacertainreference. Keywords:settlement;Tibetan;historicalandculturalpreservation 1绪论 传统聚落及其相关的形态、景观、文化,有极高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及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旅游开发活动及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某些聚落独特的文化形态正在逐步丧失,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去合理规划、开发、利用、建设这些宝贵的资源,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2传统聚落的构成因素分析 每一个聚落都由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构成,传统聚落的物质形态包括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等,其精神形态则包括聚落的民族、文化、宗教等因素。二者相辅相成,聚落的地理环境造成并影响了聚落的精神形态,而精神形态又作用在聚落的空间结构上,形成了空间上充满地域性特征的传统聚落。 2.1空间地理 传统聚落的地理环境主要是指地理条件、气候特征、自然资源和能源等,是聚落形成和发展最直接的物质基础,是传统聚落体现其地方特征的根源所在。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来分析空间地理因素对传统聚落的影响。 (1)宏观聚落选址 结合青海省藏族地区具体的自然环境和局部的小气候环境,当地传统聚落的选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自然资源的可利用性选址于靠近水源,便于直接从水中和附近土地中获取食物并发展畜牧。 气候条件的适宜性局部的小气候条件是聚落选址的决定性因素,背山面水、背北向南以及南向的缓坡地势、沿河谷的平台谷底,都是适宜聚落生产的小气候环境。 安全防卫的可靠性聚落的选址既要能防范自然灾害的侵袭,如洪水、干旱大风、泥石流等,又要能抵御来自外界敌人的进攻。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青海省藏族地区传统聚落的选址可分为两种:一为河流转弯处或交汇处的台地;一为山体的缓坡处,常常以寺庙为整个聚落的最高点。 (2)中观聚落布局 传统聚落整体布局遵循因山就势,顺应水脉,保土理水等原则,整体注意对环境的尊重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对聚落整体布局的影响在平面及竖向上都有所体现。 平面在聚落发展的初级阶段,便于划分牧草地和各户的活动范围,整体较为分散,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张,受用地条件的限制,在旧住居旁边建设的新住居越来越多,后来整个聚落会形成自由紧凑式的格局。 竖向在山地多依山构件高地错落的多层次的竖向空间,以充分发挥日照、采光、景观的效应。 (3)微观院落界域 以院落界域为基本单元的土地利用方式在传统的聚落环境中有着特别的意义。首先是极大的自然环境适应性。院落是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空间组织形式,也是聚落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其灵活性的特点造就了传统聚落的自然适应性,聚落形态顺应自然地形地貌,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次,院落的组织形成了聚落空间肌理特性,院落界域成为聚落空间肌理的地缘组织形式。由于长期的院落组织与外部空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形成复杂多变的作为其肌理骨格的道路。 2.2精神形态 精神空间体系是聚落发展、更新和演变的另一条主要脉络。青海藏族地区聚落居民绝大多数为藏族,宗教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藏传佛教深深的渗入到居民的生活当中,同时该地区属于康巴藏区,充满了当地特有的风俗以及文化,这些因素都对聚落的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以寺庙为核心的精神空间 在规模较大的藏族传统聚落中均建有寺庙,作为宗教中心的寺庙同时也承担了一部分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的功能。在平面上寺庙不一定位于整个聚落的中心位置,但是必然占据着这个聚落的制高点,在视觉上有着统领全村的地位,并且以寺庙为中心会形成环路,供居民转经之用。 (2)建立以民族构筑物为节点的精神空间 藏族传统聚落中均有白塔、玛尼堆、风马旗等标志物,村口的玛尼堆和风马旗是明确了聚落的边界,而在村中心一般会以玛尼堆为中心形成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这些标志物以突出的颜色、性质,共同构成了聚落的精神空间。 3青海藏族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因素提取以玉树县拉则、电达、仲达村为例 拉则、电达、仲达三个村落均位于玉树县,为纯藏族村落,由于交通较为不便,聚落受外来影响较小,仍保持着传统的更新模式。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以这些村落为例,从整体格局、街巷空间、建筑单体三个层次对青海藏族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因素进行提取。 3.1整体格局 拉则村位于安冲河及其支流交汇处的平地上,其南部的山顶上建有一座萨迦派寺庙龙青寺,由于乡政府部分服务设施的建造,聚落的发展空间很有限。聚落的传统风貌区整体建筑呈自由紧凑式布局,并在村口和村中心分别形成了两个以玛尼堆和白塔为中心的公共活动中心。
信息发布:名易软件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