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梁、框架梁和主次梁的区别 | ||||||||||||||||
在施工图审查过程中发现有些设计人对连梁、框架梁、次梁和基础拉梁(承台或独立柱基间的联系梁)的构造和使用范围不清楚,从而导致使用不当。现结合规范、标准图集和构造手册对这个问题加以说明。 1、 连梁和框架梁: 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具体条文详见高规第7.1.8条);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在抗震时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连梁上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即所谓强柱弱梁或强墙弱连梁;另一方面从构造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必须满足抗震的构造要求,具体说来框架梁和连梁的纵向钢筋(包括梁底和梁顶的钢筋)在锚入支座时都必须满足抗震的锚固长度的要求,对应于相同的抗震等级框架梁和连梁箍筋的直径和加密区间距的要求是一样的。 两者不相同之处在于,在抗震设计时,允许连梁的刚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让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刚度只允许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许其退出工作,所以规范规定次梁是不宜搭在连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一般说来连梁的跨高比较小(小于5),以传递剪力为主,所以规范对连梁在构造上作了一些与框架梁不同的规定,一是要求连梁的箍筋是全长加密而框架梁可以分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二是对连梁的腰筋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且将其纳入了强条的规定,而框架梁的腰筋只要满足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不是强条的规定。 在施工图审查的过程中发现设计人常犯的错误有:一是把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编成了框架梁,而且箍筋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或把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编成了连梁;二是在连梁的配筋表中不区分连梁的高度和跨高比而笼统的在说明中交待一句连梁腰筋同剪力墙的水平钢筋,这时如果连梁中有梁高大于700mm或跨高比不大于2.5而剪力墙墙身配筋率小于0.3%或水平分布筋的直径不大于8mm时,容易违反高规第7.2.26条的规定,而且该条还是强条,这应引起设计人经的注意。 2、 框架梁和次梁: 一般情况下,次梁是指两端搭在框架梁上的梁。这类梁是没有抗震要求的,因此在构造上它与框架梁有以下不同,现以国标图集03G101-1为例加以说明: (1) 次梁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受拉锚固长度la,而框架梁的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 (2) 次梁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一般情况下为12d,而框架梁的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 (3) 次梁的箍筋没有最小直径的要求、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只需满足计算要求即可。而框架梁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对箍筋的直径和间距有不同的要求,不但要满足计算要求,还要满足构造要求。 (4) 在平面表示法中,框架梁的编号为KL,次梁的编号为L。 在实际的施工图中,设计人员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在次梁的平法表示中,对箍筋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来表示,如φ8@100200等。二是当次梁为单跨简支梁时,支座的负筋数量往往不满足混凝土规范第10.2.6条的规定(第10.2.6条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不应少于两根)。 3、 基础拉梁与次梁: 基础拉梁是指两端与承台或独立柱基相连的梁,与次梁相同之处在于基础拉梁也是没有抗震要求的、基础拉梁的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也为受拉锚固长度la、基础拉梁的箍筋也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与次梁不同之处在于基础拉梁的梁底钢筋也必须满足受拉锚固长度la的要求、基础拉梁的宽度不应小于250mm、基础拉梁除按计算要求确定外梁内上下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且不应少于2根(详见地基规范第8.5.20条)、箍筋不少于Φ6@200(详见《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结构篇》第3.12.1-9条) 在实际的施工图中,设计人员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是将基础拉梁简单套用框架梁的平法表示,编号为JKL,对箍筋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来表示,如φ8@100200等。而现有的国标平法图集中并没有专门针对基础拉梁的构造,如果设计人员想借用平法图集的话,将基础拉梁编号为JL较为合适,同时应在说明中注明JL的配筋构造应按03G101-1中次梁(非框架梁)的配筋构造执行,同时梁底钢筋锚入支座的长度必须满足受拉锚固长度la的要求。 综上述,连梁、框架梁、非框架梁、地基拉梁的区别可用下表来表示: 连梁框架梁次梁(非框架梁)地基拉梁 是否有抗震要求有有无无 梁顶钢筋的锚固要求抗震锚固长度laE抗震锚固长度laE受拉锚固长度la受拉锚固长度la 梁底钢筋的锚固要求抗震锚固长度laE抗震锚固长度laE12d受拉锚固长度la 箍筋的要求除满足计算要求外,箍筋沿梁全长加密,直径和间距应满足规范的要求除满足计算要求外,箍筋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直径和间距应满足规范的要求按计算要求配置,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按计算要求配置,且箍筋不少于Φ6@200,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 梁的编号LLKLLJL 高层剪力墙中连梁设计建议和配筋计算 摘要:在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连接墙肢与墙肢,墙肢与框架柱的梁称为连梁。连梁一般具有跨度小、截面大,与连梁相连的墙体刚度又很大等特点。一般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作用下,连梁的内力往往很大。此外,高层建筑中,由于连梁两端墙肢的不均匀压缩,会引起连梁两端的竖向位移差,这也将在连梁内产生内力。在设计时,即使采取降低连梁内力的各种措施,如:增大剪力墙的洞口宽度在连梁中部开水平缝在计算内力和位移时对连梁刚度进行折减对局部内力过大层的连梁进行调整等,仍难使连梁的设计符合要求。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将提供连梁设计的几个建议,并且讨论连梁设计时的配筋计算。 关键词:高层结构连梁计算 1 连梁的工作和破坏机理 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墙肢产生弯曲变形,使连梁产生转角,从而使连梁产生内力。同时连梁端部的弯矩、剪力和轴力又反过来减少了墙肢的内力和变形,对墙肢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改善了墙肢的受力状态。高层建筑剪力墙中的连梁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可分两种,即脆性破坏(剪切破坏)和延性破坏(弯曲破坏)。连梁在发生脆性破坏时就丧失了承载力,在沿墙全高所有连梁均发生剪切破坏时,各墙肢丧失了连梁对它的约束作用,将成为单片的独立梁。这会使结构的侧向刚度大大降低,变形加大,墙肢弯矩加大,并且进一步增加PΔ效应(竖向荷载由于水平位移而产生的附加弯矩),并最终可能导致结构的倒塌。连梁在发生延性破坏时,梁端会出现垂直裂缝,受拉区会出现微裂缝,在地震作用下会出现交叉裂缝,并形成塑性绞,结构刚度降低,变形加大,从而吸收大量的地震能量,同时通过塑性铰仍能继续传递弯矩和剪力,对墙肢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使剪力墙保持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在这一过程中,连梁起到了一种耗能的作用,对减少墙肢内力,延缓墙肢屈服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地震反复作用下,连梁的裂缝会不断发展、加宽,直到混凝土受压破坏。 2 设计的建议 在墙肢和连梁的协同工作中,剪力墙应该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在正常的使用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应该处于弹性工作状态,连梁不应该产生塑性铰。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允许进入弹塑性状态,连梁可以产生塑性铰。根据抗震设计规范总则的要求,建筑物在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复仍可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因此,剪力墙的设计应该保证不发生剪切破坏,也就是要求墙肢和连梁的设计符合强剪弱弯的原则,同时要求连梁的屈服要早于墙肢的屈服,而且要求墙肢和连梁具有良好的延性。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要使连梁设计满足强剪弱弯的原则就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于连梁刚度的折减。连梁由于跨高比小,与之相连的墙肢刚度大等原因,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内力往往很大,连梁屈服时表现为梁端出现裂缝,刚度减弱,内力重分布。因此在开始进行结构整体计算时,就需对连梁刚度进行折减。根据《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第417条规定:在内力与位移计算中,所有构件均可采用弹性刚度,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连梁的刚度可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应小于055。一般在实际设计中我们在0551之间取值,以符合截面设计的要求. 22 加连梁跨度减少高度。在连梁设计中,刚度折减后,仍可能发生连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或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不够的情况,这时可以增加洞口的宽度,以减少连梁刚度。减少了结构的整体刚度,也就减少了地震作用的影响,使连梁的承载力有可能不超限。如果只是部分连梁超筋或超限,则可采取调整连梁内力来解决。调整的幅度不宜大于20%,且连梁必须满足强剪弱弯的要求。 23 增加剪力墙厚度。亦即增加连梁的截面宽度,其结果一方面由于结构整体刚度加大,地震作用产生的内力增加,另一方面连梁的受剪承载力与宽度的增加成正比。由于该片墙厚增加以后,地震所产生的内力并不按墙厚增加的比例分配给该片剪力墙,而是小于这个比例,因此有可能使连梁的受剪承载力不超限。 24 提高混凝土等级。混凝土等级提高后,结构的地震作用影响增加的比例远小于混凝土受剪承载力提高的比例,有可能使连梁的受剪承载力不超限。 25 地震区高层建筑的剪力墙连梁,在进行了上述调整后,仍有部分不符合承载力要求时,可取连梁截面的最大剪压比限值确定剪力。然后按强剪弱弯的要求,配置相应的纵向钢筋。此时,如果不能保证连梁在大震时的延性要求,应重新计算整个结构,必要时调整结构布置,使连梁的承载力符合要求。 上述各种措施中,在能满足整体刚度的情况下,可先采用刚度折减,如仍超限可采用其余各种措施。 3 连梁的配筋计算 31 根据《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规程》,在连梁设计方面,对于连梁非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时跨高比大于25及小于25两种情况,在截面受剪承载力及配筋方面均有不同规定。 在结构计算时这类连梁往往发生受剪承载力的超限,这时可以将受力筋均匀布置,同时考虑到连梁以承载水平荷载为主,支座弯矩主要由水平荷载引起,在反复的水平荷载作用下支座截面上、下受拉筋面积相近,可以采用截面对称配筋。在连梁配筋中,配置平行筋往往导致斜向受拉破坏或由于箍筋过量而发生剪切滑移破坏,这些破坏将导致连梁的滞回曲线变坏,耗能能力下降。若采用菱形配筋方式,可以克服这些不足之处。 4 结 语 高层建筑剪力墙连梁的设计受很多因素的制约。连梁的内力和剪力墙的多少、每片剪力墙的水平力大小、连梁的刚度、与之相连的墙肢刚度等都有关。因此在设计时,问题是比较复杂的,设计时要把互相制约的因素统一协调,以取得比较理想的结 两端分别连接框架柱和抗震墙的梁,计算和构造是按框架梁还是连梁? 依照规范的原意,连梁之所以可以调幅在于剪力墙有一定抗弯安全储备,连梁调幅卸下来的内力可由剪力墙承担,即连梁-剪力墙体系允许考虑一定塑性,进行内力重分配.但从抗震防线意义上说,削弱了第一道防线,应尽可能避免,因此,对于梁不太刚,弹性分配的内力不大(跨高比大于5),规范不建议调幅,即不设为连梁.对于有一端与柱相连的梁,设为连梁是与规范相违背地,因框架梁柱在抗震时是未被允许调幅地,而设为连梁,与柱相连端与剪力墙相连端一样被调幅.但我想,只要规范未规定不行,我们就应理解为默许,否则就是自找麻烦. 跨高比的区分是为操作简便,更倾向按弯距图结合跨高比区分,连梁的弯距图为x形,框架梁为悬垂形。 虽然同意张老师的连梁的定义为两端......的说法,但如果是小小虫兄所提的图形中下图,按连梁定义,不太赞同。从抗震防线意义上说,连梁为第一道防线,如图中短小的梁破坏了,其相临的柱也就可能破坏。因此此种梁不能按连梁考虑刚度折减,安全度降低,应按正常框架梁考虑,而且要加强。不对之处,请指正。 框架柱与剪力墙平面内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界定为连梁,其刚度折减系数不小于0.5.框架柱与剪力墙平面外相连的梁可不做为连梁,并与剪力墙相交支座按铰接. 摘自《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疑难问题的处理及算例》李国胜 (JGJ3-2002)编写人之一傅学怡老师讲:高规对连梁的定义有点不太正确,(指7.1.8条)判断:连梁应该是承受水平受力为主,以受力的形式来判断较科学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抗震多道设防的典范。 设计中框架剪力墙结构理想屈服顺序:连梁---剪力墙----框架梁----框架柱。 如果把框架柱与剪力墙间的梁设计成连梁,在该梁屈服后,很可能导致 框架梁柱提前屈服,结构体系的延性较理想屈服顺序结构体系小,为保证必要的延性,结构体系必然需要提高配筋率,同时延性不会比相同配筋率理想屈服顺序的结构体系好。所以,我认为框架柱与剪力墙间的梁应尽量设计成框架梁,与剪力墙端柱形成一榀框架,结构在连梁屈服后,框架和剪力墙刚接 保持较大的刚度。 这是目前框剪结构较为模糊的概念,我认为应分情况区别对待: 1.该梁跨度较小,其内力包络图中反弯点在跨中附近,应完全按连梁计算及构造; 2该梁跨度较大,其内力包络图中反弯点偏离跨中,应按框架计算支座筋,适当调整,加强抗剪构造(箍筋加密区也适当扩大) 总之要体现强剪弱弯 个人比较赞成SongChe朋友的观点,尽管高规7.1.8条从跨高比上对连梁和框架梁进行界定,但是这个界定还是以其受力特点确定为根据的。 所以我认为对于跨高比大于5的梁首先按照框架梁设计,计算结果中反弯点偏离跨中,事先假定正确。 对于跨高比小于5(也没有楼面主梁与其连接)的梁,计算结果中反弯点居中,则事先假定正确。 框架剪力墙结构最佳耗能体系的探讨 李永国 (宁波高专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 要: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最佳耗能体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可用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关键词:框架剪力墙结构;最佳耗能体系;抗震性能
框架剪力墙结构由于具有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和抗侧刚度大的特点,以及较好的抗震性能,因而在三十层以下的高层建筑中大量被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多种具有不同受力特性构件(如框架梁、柱,框架与剪力墙之间的连梁,剪力墙墙肢,剪力墙连系梁等)组成的结构,如何通过合理设计,使其的抗震性能更好,使之在地震作用下成为最佳耗能体系,即形成最佳破坏体系,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原则,从而达到可靠与经济的目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就想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概念设计逐步被设计人员所认识和重视。因为任何一个精确的理论计算结果都是在一定假定的计算模型基础上所得到的,而地震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空间问题,且有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当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以后,就很难用常规的计算原理去进行内力分析了,所以在实际设计中应把理论计算结果与概念设计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使结构安全可靠。事实上现行规范中的一般规定及各类结构的构造要求大部分是从概念设计中获得的。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也属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内容。 1 最佳耗能体系的讨论 框架剪力墙结构概括起来可以按以下四种方式进行设计(由于框架柱出现塑性铰框架形成柱式侧移机构,危害性大,不易修复,一般不允许框架柱出现塑性铰): (1)弹性墙弹性框架(简称EWEF):即将剪力墙和框架设计成在整个地震过程中一直处于弹性。 (2)弹性墙弹塑性框架(简称EWPF):即使剪力墙在整个地震过程中处于弹性,而使框架中的梁端在地震过程中进入弹塑性形成塑性铰。 (3)弹塑性墙弹性框架(简称PWEF):即使剪力墙在地震过程中屈服,进入弹塑性,而让框架在地震过程中一直处于弹性。 (4)弹塑性墙弹塑性框架(简称PWPF):即使剪力墙在地震过程中屈服,进入弹塑性,也让框架中的梁端在地震过程中屈服形成塑性铰。 文献对以上四种结构进行了动力反应分析,比较其动力反应可得到: 结构EWEF产生了最强的结构动力反应。此结构的顶点位移最大,除在结构底部剪力墙屈服层以及靠近屈服层的少数层外,各层的层间变形以及框架梁、柱弯矩和剪力均较大,剪力墙的弯矩和剪力沿整个高度均较大。 结构EWPF的位移(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较结构EWEF有所减少,但不显著;框架各层梁、柱弯矩和剪力降低较多;剪力墙的弯矩和剪力变化很小,在结构下部略有减小,在结构上部略有增加。 结构PWEF的顶点位移较结构EWEF和结构EWPF减小许多;除在底部若干层里,由于剪力墙的屈服产生塑性转动引起层间位移增大外,其余各层的层间位移较EWEF和EWPF减小许多;框架梁、柱的弯矩和剪力较结构EWEF有一些下降,但幅度不大;剪力墙的弯矩和剪力值沿整个高度较EWEF与EWPF下降很多。 结构PWPF与结构PWEF相比,层间位移和顶点位移稍有增加,但框架梁、柱的弯矩和剪力有所下降;剪力墙的弯矩和剪力变化很小,多数层稍有减小,少数层稍有增加。同时与结构PWEF相比,对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底部转角延性要求降低。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结构PWPF具有最好的抗震性能。而文献认为,由于结构PWPF需采取构造措施来保证框架梁、柱结点的延性,虽然从受力特性来看结构PWPF比结构PWEF抗震性能较好,但从经济角度考虑采用结构PWPF将是得不偿失,因而建议采用结构PWEF来做为具有最好的抗震性能的结构。 然而,笔者的试验表明: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整个过程中框架不可能一直处于弹性,尽管试件FW-2考虑到剪力墙较早的开裂将使框架的内力有所增加,而将框架的配筋量增加,但框架梁仍然屈服,只是推迟了一些。笔者通过对由于剪力墙底层屈服而产生塑性转动引起内力重分布分析表明:如果保证框架一直处于弹性,则在结构延性满足抗震要求下,框架的剪力(尤其是下部)比弹性计算值增加很多,因而除非将框架的配筋量大幅度的增加,否则不可能使框架一直保持弹性,这显然是不经济的。文献中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承受强烈地震运动的模型试验也表明,在地震过程中剪力墙与框架的梁端都达屈服进入弹塑性。因此,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在不采取构造措施的条件下,欲使框架一直处于弹性以保证框架梁柱节点的延性是不现实的,从经济上讲是不可取的。因而本文认为结构PWPF是具有最好的耗能体系和抗震性能的结构。 在结构PWPF里,究竟应使什么构件先屈服进入弹塑性对抗震耗能更有利?下面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从震害分析看,框架剪力墙结构比纯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是由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侧移较小。如果让剪力墙底部较早屈服,即先屈服形成铰而产生塑性转动,势必使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优点(限制侧移)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导致结构侧移加大,对抗震不利。其次根据笔者试验可知,剪力墙底层后于框架梁端屈服的试件FW-1比剪力墙底层先于框架梁端屈服的试件FW-2具有更好的延性,FW-1的正反两方向的平均位移延性系数比FW-2大24.5%,结构总耗能系数Ψ值比FW-2大5.5%(如果剪力墙相对于框架刚度更大一些,Ψ的变化将更为明显)。以上两点可以说明,框架设计成强柱弱梁型,框架梁端屈服进入弹塑性后剪力墙底部再屈服进入弹塑性的结构具有更好的耗能能力。第三从多道设防观点看,应当使较次要受力构件先屈服进入弹塑性,主要受力构件后屈服进入弹塑性;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剪力墙是主要受力构件,所以不应让剪力墙底部首先屈服进入弹塑性。 2 结论 综上所述,并结合三水准抗震设防原则和二阶段抗震设计要求,本文认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宜按如下设计:让结构在多遇地震及小于多遇地震烈度地震作用下处于弹性,以便于第一阶段设计相适应;让结构在大于多遇地震烈度地震作用下进入弹塑性阶段,把框架设计成强柱弱梁型,在地震作用过程中,让框架梁端最先屈服形成塑性铰,然后让剪力墙中的连系梁(如果是联肢剪力墙的话)屈服形成塑性铰,再让剪力墙底部屈服进入弹塑性阶段,框架柱不允许屈服出现塑性铰。 当然,要使结构能形成以上预期的耗能体系,必须保证各构件局部延性要求。而对框架和剪力墙有关这些问题已有较多研究。如文献提出了人工塑性铰的概念,把它用于框架梁端可减少节点构造的复杂性,而且能防止节点破坏,满足局部延性要求,使框架形成梁式侧移结构。又把人工塑性铰用于双肢墙的连系梁,使剪力墙的延性得到改善。在剪力墙底层设置竖向缝,试验表明其可以使剪力墙底部延性得到改善。把文献中构造措施和现行规范给出的一些措施综合考虑,就完全有可能使框架剪力墙结构形成一个所预期的最佳耗能体系。
|